战争不仅仅是军事,更是经济,详解二战时日本的经济崩溃

摘要:现代打仗,拼的就是两国的整体实力。说“战争赢不赢,得看双方后勤行不行”,这话在一定程度上挺在理的。想想咱们中国老百姓拼了14年,付出巨大才换来的那场胜利,大家伙儿通常都盯着...

现代打仗,拼的就是两国的整体实力。说“战争赢不赢,得看双方后勤行不行”,这话在一定程度上挺在理的。想想咱们中国老百姓拼了14年,付出巨大才换来的那场胜利,大家伙儿通常都盯着战场上的你来我往,还有两边的政策和战略谁对谁错。相比之下,对那时候两边的经济情况,特别是日本经济怎么从不行变厉害,又从厉害垮掉,一直到彻底完蛋的过程,了解的人就少多了。其实,日本军国主义在战场上那些冒险行为,跟它经济不牢靠有很大关系。是不是没有原子弹、苏联不出手,中国抗战就赢不了?那可真是高估了日本的经济实力。

【一、“9.18事变”爆发前的日本经济危机】

日本国内市场小,所以它的经济发展就得靠不断往外拓展。甲午战争打赢后,日本用从中国那儿抢来的大堆赔款,在1897年10月搞起了金本位货币制度,这样一来,金融体系就现代化了,对日本产业发展帮助可大了。甲午战争前,日本那些公司资本加起来才6785万日元,但战争一结束,到了1897年,噌噌噌涨了快7倍,变成了53252万日元。时间一晃,到了二十世纪初,你看日本,1894年以后新建的公司占了总数的84%,新开的工厂占了80%。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,日本又瞅准机会,靠着战争狠赚了一笔。1914年的时候,日本黄金储备才3.41亿日元,但到了1920年,直接飙到了21.78亿日元。想当初1912年,日本还背着19亿日元的债呢,结果一战打完,它不光债还清了,还反过来成了债权国,手里握着27.7亿日元的外债。

日本这个国家,资源真是少得可怜:它用的铝矾土、石油、铁矿石、铜矿石,几乎都是全靠进口,盐和煤炭也大部分是买别人的。在很久以前的上世纪40年代前,日本主要是出口棉织品和生丝,但进口的都是些重要的东西,比如精密机床、石油,还有废钢铁这些战略物资。那时候,虽然日本的重工业因为需求太大而有点畸形地发展了,但它的基础工业和轻工业还是不行,农业也不行,生产的东西很少。这样一来,日本的经济就特别容易出问题,因为它太依赖外面的市场了。但另一方面,这也让日本帝国主义更想往外扩张,去抢别人的资源。不过呢,日本想对外扩张的心,跟它的经济实力比起来,有时候真是太不匹配了,结果就是越搞越糟,最后把自己给绕进去了,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。

1929年10月,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爆发,很快影响到了全世界,对日本的经济造成了特别大的冲击。从那时候起,到1930年10月,仅仅一年的时间里,日本的股市就猛跌了37%,原材料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价格也都大幅下跌,分别跌了21.5%、29.3%和16.7%。到了1930年,日本流失的黄金高达2.75亿日元,而到了1931年,这个数字更是涨到了4.33亿日元。因为钱越来越值钱,导致生产活动大大减少,全日本有774家企业,其中58家不得不关门,很多中小企业都垮了,街上到处都是失业的人。这场经济危机还影响到了日本的海外领地。1931年,一直冲在前面为日本侵华打头阵的满铁公司,第一次出现了亏钱的情况。

1931年那会儿,日本整个国家的钱包才14.8亿日元那么点儿大,里头拨给军队的钱就有4.54亿,占了快三分之一的开支,也就是30.7%。说到生产的东西,全国一年到头钢才产了130万吨。武器更是少得数得过来:步枪三千六百一十三把,机枪五百四十一挺,火炮九十门,坦克才十二辆,飞机四百一十架,军舰也就五千一百吨。那时候日本陆军用的火炮,基本上还是日俄战争那会儿的老古董。

就在那种情况下,急着想摆脱麻烦的日本军国主义头头们,搞出了“9.18”事变,想靠侵略别国来摆脱自己的烂摊子。咱们中国人民,特别是东北三省的老百姓,被推进了火坑,遭受了长达14年的艰难抵抗。

【二、疯狂掠夺东三省养肥了日本经济】

1931年,“9.18”事变突然爆发,紧接着日本又动手打压东北各地的抗日队伍。虽然这场行动让日本花了19.31亿日元的特别军费,但他们还是成功霸占了资源丰富的东北。从那以后,日本就像疯了一样,拼命抢夺东北的资源。

在“九一八事变”之前,日本主要是从英属印度和马来亚那边进口生铁。根据统计数字,1931年,日本从咱们东北抢走了24.2万吨生铁,这占了他们那年进口总量的61%;到了1932年,抢的就更多了,有32.2万吨,占比73%;1933年更夸张,45.3万吨,虽然占比稍微降了点,但也有71%;1934年稍微少点,但也有40.9万吨,占了67%。日本抢咱们东北的生铁和钢,主要靠的是满铁管的鞍山制铁所,还有大仓财阀的本溪钢铁厂。他们抢来的这些铁和钢,一部分在东北当地就造军火了,给日军用来杀害咱们中国人;另外很大一部分,还运回了日本国内,像八幡这些地方,用来造武器。

日本在东北大肆抢夺煤炭,主要是靠满铁和满炭这两个大公司。满铁管着抚顺等28个煤矿,而满炭呢,就负责阜新、鸡西、鹤岗等12个煤矿。打从“9.18事变”以后,日本从东北弄走的煤炭一年比一年多。1932年抢了703万吨,1933年就变成了885万吨,1934年更上了1055万吨,1935年1127万吨,1936年1214万吨,到了1937年,直接冲到了1266万吨。这些东北煤,在日本进的煤里头,占了60%到70%。特别是抚顺煤,日本人说它是“工业煤里的顶尖货”,全用在关键地方,可价钱呢,只有日本煤的五分之一。

尽管那时候日本在东北地区没找到大油田,但他们还是从那儿弄走了不少页岩油和人造石油。打从“9.18事变”以后,日本就不断给抚顺的页岩油厂扩大规模,让这个厂的年产量从1931年的6.3万吨一路涨到了1936年的30万吨。

盐不光是咱们平时得用的东西,它还是个挺关键的工业材料。日本那边搞了个“满洲盐业股分公司”,把东北的盐生产全给把控住了。就说1937年那一年,他们从东北运回日本的海盐,数量足足有55.5万吨呢。

“九一八事变”后没几年,日本就搞了个“武装开拓团”,人数多到好几百万,全都跑到东北去了。为了让更多人搬去东北,日本政府说,只要搬家,每户都能分到10到15町步的地(大概就是990到1500公亩左右)。但这些地,大都是他们从咱们中国农民手里,用超低价格或者干脆耍手段抢来的。

除了抢占地盘,日本还盯上了东北的农产品,特别是大豆和玉米,这些成了他们大力搜刮的目标。根据之前的统计啊,“9.18事变”发生前五年,东北每年得往日本送163万吨的大豆相关产品,就是大豆、豆饼、豆油这些,占了东北出口这些产品的四成。“9.18事变”之后,日本那些大公司,像“三井物产”和“三菱商事”,就开始垄断市场,通过降价等办法强抢东北的农产品,再运到日本甚至世界各地去赚大钱。到了1934年,光玉米这一项,东北运给日本的就值290多万,占了出口总量的一半还多,58%呢。再到1936年和1937年这两年,东北每年给日本送的大豆相关产品平均有132万吨,占了总出口量的46%。

日本靠着大肆开采东三省的丰富资源,让自家的经济挺过了难关,还进一步发展起来。经济发展咋样,用电量一看就知道。1931年的时候,日本一年到头才用了150亿度电,可到了1936年,这数字就翻了一番,变成了300亿度。还有啊,1937年日本的钢材产量也涨了不少,达到了563万吨,这里头还有东三省的贡献呢。经济越来越强,日本陆军、海军的军费开支也跟着水涨船高,在国家预算里头占的份额也越来越大。说起来,从1932年到1937年这阵子,日本的国民经济就已经在往战时经济那条路上转了。

为了备战,给未来的侵略计划打底子,日本赶紧多囤战略物资和原材料。从1932年到1936年,他们进口的铁矿石、废铁、铜、石油和煤都涨了不少,分别是原来的2.5倍、1.5倍、26.5倍和快1倍了。在这些进口的东西里,从美国来的占比可不小:废钢铁占了90%,钢铁半成品有45%,铅也是45%,铀高达90%,铝是18%,石油和石油产品占了45%。美国出口的这些战略物资,对日本发展军事工业,搞侵略扩张,可是帮了大忙了。

根据数据,1937年,日本制造了步枪42754把、机枪2295架、大炮478门、坦克479台、飞机1580架,还有军舰达到了51724吨。跟1931年比起来,这些数字分别是那时的10倍、3.2倍、4.3倍、38.9倍、2.8倍、9倍。这样一来,日本军国主义想要对外扩张的念头就越发强烈了。

因为战场上大量用上了坦克、飞机这些新式武器,钢铁、石油、各种非金属、橡胶还有化工材料这些玩意儿在打仗时就变得特别重要,它们是制造更多武器、保障军队打仗的必需品。日本帝国主义想要增强军力,去侵略别的国家,但它自己资源少得可怜。所以啊,它每次要打仗,都先把抢重要地方和资源放在第一位。你看它从“9.18”事变开始,抢中国东北的资源,后来又慢慢抢华北的,还总搞些小动作,偷袭我们,一点点地占我们领土。这都说明日本军国主义有多贪心,它们就是通过打仗抢资源,然后再用抢来的资源继续增强军力,打更大的仗。

【三、抗战的巨大消耗】

“七七事变”以后,中国就卷入了长达8年的全面抗日战争。中日一开打,日本鬼子就吹牛说,他们现有的军火储备3个月内就能“搞定中国事儿”。可“七七事变”过去才一个月,日军就发现他们那些弹药根本不够用。于是,日本政府又往华北战场的预算里砸了4亿日元,其中1亿是专门买弹药的,这钱是1936年日本陆军买弹药花的钱的两倍。

要想快点搞定这批弹药采购,得赶紧搞军需动员。但日本政府怕这样会对工业界造成特别大的坏影响,所以一开始没急着下令。中日战争越打越大,日本军需品用得飞快,没办法,日本政府在1937年10月到1938年3月31日这段时间里,搞了个“支那事变第一次军需动员”。

这次行动不光包括了全部的陆海军军工厂,还拉上了大概3800家民间工厂一起上。民间工厂的出力,比平时多了两倍半。但就算这样,日本在打仗时需要的军需品还是不够。比如说,武器只满足了七成需求,弹药六成,飞机六六成,坦克才两成七,轻装甲车四成三,防毒面具倒是足了,有九成七,卫生器材九成,兽医器材八成七,海运器材八成。

1938年4月1号起,一直到1939年3月31号,日本没办法,只能又搞了个第二次军需动员计划。这次,他们硬是把参与的民营工厂数量拉到了4000多家。为了多搞点物资,啥招儿都用了,比如找替代品、回收破烂,还有把产品做得差点儿,想着数量上去了,质量差点儿就差点儿。但这么一来,还是填不满战争的大窟窿。到了1938年6月,惨到连日本中学里教射击用的步枪,都被军队收走去用了。

中国人民长时间的抗战,真的把日军打得挺惨,还让他们消耗了大量物资,日本经济因此被压得喘不过气来。从1937年7月到1938年3月,仅仅8个月,日本就不得不四次增加临时军费,加起来有74亿日元那么多。这个数字,比他们甲午战争、日俄战争、第一次世界大战和“9.18事变”这四次打仗花的钱加起来还要多1.63倍,简直是他们1936年整个国家预算的三倍不止。

大量的军事开销主要都花在了制造武器、弹药和各类军用物资上。这些玩意儿一旦造出来,就不再参与生产循环了,纯粹就是经济发展的累赘,没啥正面作用。这样一来,日本的出口行业就因为原材料短缺,出口能力大打折扣。出口少了,进口原材料的量也跟着大幅度下滑,最后整个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转都受到了影响。

1938年上半年,受中日战争拖累,日本进出口大幅度下滑,出口降了32.9%,进口也少了19.6%,黄金储备更是从388吨猛跌到只剩25吨。面对这种糟糕情况,日本在6月份不得不调整物资动员方案,大幅削减跟军需没关系的产业物资供应,同时号召国民省吃俭用、物资配给、回收利用,推行战时简朴生活的十项举措。新政策对32种物资,像钢材、铣铁、金银铜铅这些,都加强了使用限制。就拿钢材来说,本来民用普通钢材需求是478.4万吨,新政策一出,只给306.9万吨,少了足足36%。这样一来,钢铁不够用,对日本各行各业打击可大了,很多国防产业因为缺材料、缺原料、缺技术人员,生产力扩充计划都泡汤了。像机床工业,计划只完成了56%,汽车工业更惨,只完成53%。

1939年那会儿,日本关西还有朝鲜这块地儿,旱得要命,同时还有好多地方发大水。庄稼收成特别差,日本没办法,只能硬着头皮花了2亿多日元去国外买粮食。这样一来,本来就紧张的进口钱就更不够用了。进口的东西少了,日本的工厂也跟着遭殃,原料不够用,生产就上不来,更别提给战争提供足够的物资了。

【四、日本的“以战养战”政策】

抗战到了僵持那会儿,日本把好多占领的地方的经济大权都攥手里了,开始对他们需要的战略资源搞殖民开发。他们还看地方和行业,有针对性地使劲儿抢,想靠着打仗来养活打仗,妄图实现“边打边捞”的坏心思。

在中国东北那地界儿,日本加快了建战略基地的步伐,还改了策略,日本军方和大财阀联手,不光抢农业和资源了,改盯上了机械、化学、钢铁这些重化工业,打算在那搞殖民开发。1937年1月份,关东军整了个《满洲产业五年开发计划大纲》,打算大力发展东北的煤、钢,还有汽车、飞机这些重工业。到了5月29号,日本军方又提了个《重要产业发展五年计划大纲》,把东北的经济指标噌噌往上提。到了1937年12月,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成立了,开始扩建鞍山钢铁厂,新建了本溪特种钢厂、抚顺煤矿和人造石油厂,还在鞍山、沈阳、大连建了机械厂。说到造武器,他们还新建了满洲航空工厂、满洲飞机株式会社和奉天(沈阳)兵工厂。日本陆军也不甘落后,1938年在沈阳建了南满兵器制造厂。

到了1942年,中国东北那边产的钢材快赶上日本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了,铝也占了日本需求的大约四成。日本缺的38种军事物资里头,有14种都是靠中国东北供应的。日军打仗用的装备和物资,大多都是从中国东北弄来的。中国东北的殖民地经济对日本打仗太重要了,连日本那个管打仗计划的石原莞尔大佐都说,日本和中国东北得一起建军事工业。所以,咱们国家在1936年6月就弄了个“满洲国”产业开发的五年计划,1937年1月就批了,先从1937年开始到1942年,好好实施这个计划。

在华北这一带,日本搞的经济策略就是拿华北有的东西,去填补东北缺的那一块。他们主要想在华北、蒙疆这些地儿“多找点日本和满洲没有的资源”;在买卖东西上,想让中国给日本提供的物资“更合适些”;农业上呢,他们想让中国多种些日本需要的原材料。到了1938年,日本弄了个“华北开发公司”,把以前的“兴中公司”这些都收编成了小分公司,还加了龙烟铁矿、华北盐业、华北矾土矿业这些新公司,开始搞煤、铁、电、交通这些行业的殖民开发。到了1940年,日本从华北弄走了450万吨煤、30万吨铁矿石,还有42.8万担棉花。到了1942年,他们从这些地儿弄走的煤、铁矿石、盐和棉花,比1939年分别多了1.69倍、9倍、2.65倍和2.89倍。

在华中的地盘上,日本佬在1938年搞了个“华中振兴公司”,这公司原先是基于他们在上海那些地方的殖民企业建的。他们用这个公司来一把抓,把华中地区的经济都掠夺了。从水产、蚕丝到煤、铁、电力,这些行业的生产和销售全都被他们控制了。而且,他们还明火执仗地抢咱们老百姓的东西,真是啥手段都敢用。

在华南那边,日本军队直接动手抢东西,还找了一堆公司啊、银行啊这些已经有的机构来帮他们干这事儿。1939年2月10号,日军上了海南岛,立马就派了一大堆他们从日本带来的“技术人员”,搞了个“经济局”、“产业试验所”这些单位,还拉了些日本商家跑到海南去搞所谓的“经济开发”。就这么的,他们前后弄起了二十多家的农场、制糖、橡胶这些公司。

“7.7事变”之后,日本在东北对中国农产品开始大力控制和独占,连吃大米的中国人都被算作“经济罪犯”。战事越闹越大,粮食需求也跟着涨,日本就干脆把控制变成了硬性强买强卖,搞了个“粮食上交”制度,硬要农民把种的粮食大部分按低价卖给他们。这样一来,各地农民上交的粮食,占了总收成的大头,差不多有4到5成。从1939年到1941年,光“东安省”一个地方就上交了33万吨粮食。在关内,日军每次去抗日根据地捣乱,抢粮食都是他们的重要任务。每年麦子熟了的时候,日军都会四处出动去抢粮。在日军占着的地盘上,他们又用只有市场价一半的价格,硬要买走军粮。这些抢来的粮食,不光是给日军吃的,还大部分运回了日本,因为他们国内粮食不够。1939年,光华中地区就被运走了700万石大米。到了1940年,这个数字还涨到了900万石。

日本为了抢走中国的资源,在国内的好多地方开了20多家银行。这些银行发的钱都是假的,没有准备金,就是靠着日本军队的武力才让人相信。他们用这些假钱来榨取中国人的劳动成果和钱财。不光这样,1938年的时候,日军还出了个规定,说在华中、华南地区得用他们的军票。这军票根本就不是真正的钱。日本政府还偷偷搞走私,把太多的日本货运到中国的国统区,想办法拿走中国的外汇,或者换走日本没有的物资。

【五、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日本战时经济】

1936年那会儿,日本搞武器制造花的钱大概占国家赚钱总数的2%,整个工业都在使劲,大概用了四五成的力气。大家伙都觉得,要是一直保持这个速度做武器,经济就能自己转起来,挺好的。但“七七事变”一出,中国开始拼命抵抗,把日本军队打得挺惨。这样一来,日本经济就不得不转成打仗的模式了,武器制造也跟着疯涨。1937年,工业开始加把劲,用了十成的力气;1938年,又加到十二成;到了1939年,变成十六成;1940年,更不得了,直接到了二十六成。

当今工业的运行离不开大堆的资源。日本那时候对中国物资进行了大肆抢夺,但中国那时候经济发展得还不够好,所以好多关键资源,日本得从全球其他地方去找。

石油就像是工业的命脉,对机械化军队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能量来源。日本每年用的石油,绝大部分都得靠进口,95%呢!其中,70%是从美国买的,15%来自荷属东印度,就是现在的印度尼西亚,还有英属婆罗州,剩下的则从苏联的库页岛那些地方弄来。到了1938年,日本进口的石油数量达到了顶峰,整整600万千公升。二战那会儿,日本炼钢主要用的是平炉法,得在生铁里加上50到60%的碎钢才行。但日本自己的钢铁储备不多,所以70到80%的废钢都得从美国进口。铜、铅、锌这些金属,是做枪炮弹药的关键材料。可日本自己产的铜只够用一半,锌也只能满足40%的需求,铅更是少得可怜,只有9%的自给率。

一个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,关键得看它有多少机床,以及这些机床的质量咋样。在太平洋战争打响之前,日本总共有22.3万台机床。这里面,有5.5万台是归陆、海军的兵工厂用的,剩下的17万台呢,则是在民间的工厂里。不过啊,因为日本的工业底子比较薄,所以机床的自给率也就一半,特别是那些高性能、高精度的机床,几乎都是得从美国那边买。

1939年到1940年间,因为跟中国打仗消耗太大,日本不得不连续搞了6次大型进口。他们买了好多东西,像飞机和汽车用的汽油,废旧钢铁,高级钢材,还有造这些钢材得用的镍、钨、钴这些金属。另外,还有铜、锌、铅这些有色金属,以及一堆化学材料。这些东西加起来,总共花了4.9亿日元。

国际环境一变再变,日本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,美国慢慢减少对日本的物资供应。到了1939年7月27号,美国放出风声,说过半年就不认《日美通商航海条约》这个账了。一听这话,日本立马行动起来,派了个机床采购团跑到美国去,火急火燎地要买造大炮要用的各种机床,合同上写的金额是3600万日元,说好1940年交货。可美国后来对日本实施了禁运,结果这批机床还有好多没送到,这让日本的军工生产能力大打折扣。

根据1940年10月的数据统计,那时候日本囤了不少东西,像废钢铁就有95万吨,特种钢1万吨,铜8万吨,还有航空汽油20万千升。美国和西方盟国不跟日本做生意后,日本经济立马就垮了。为了应对这个难题,日本开始想办法,比如找替代品、少用东西、还有节约,结果铜的用量就减了一半,铅少了三分之二,锌也少了三成。但这么做,军需品生产就受到了影响。

关键资源的短缺,给日本的经济运行带来了直接影响。于是,日本把贪婪的视线投向了资源丰富且防御力量不足的东南亚地带。在日军高层对于“往南打”还是“往北冲”的战略争论里,“往南打”的一方之所以能赢,主要是因为大家都看重了那边儿的资源,想捞点儿好处。

【六、日本战争经济的崩溃】

太平洋战争刚开始那会儿,日本军队很快就占领了东南亚好多地方,抢占了一堆重要的资源。比如说,马来亚和婆罗洲出的橡胶,加起来占了全世界的85%;马来亚还有荷兰统治下的东印度(就是现在的印度尼西亚)的锡,也占了全球的60%。那时候的荷兰东印度,一年能产800万公升的石油,够日本用的了。但问题是,日本运东西的船不够大不够多,所以1942年,他们从东南亚运回来的东西,只有原计划的六成。

1941年那会儿,日本陆军跑到法属印度支那南部,还搞了个关东军的特别演练,结果急得调用了120万吨的船,这数量快赶上全国船只的五分之一了。太平洋战争一打响,日本陆军和海军为了去南边打仗,又一口气征召了440万吨的船,这下全国三分之二的船都被用上了。剩下的那200万吨,压根儿不够日本国内经济运转需要的货物运输。

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盟军仔细研究了日本经济的特色,特别切断日本的海上运输路线,想用这个办法来摧毁日本的战争经济基础。美国的海军潜艇队伍,直接就把打击日本的运输船只当成了他们的头等大事。

开战之后,日本船舶运输缺口巨大,所以他们就想了个辙,简化了造船流程,降低了标准,好快点造出运输船。1942年,他们新造了65万吨的船,到了1943年,这个数字涨到了105万吨,1944年更是猛增到173万吨。但就算这么拼,日本船舶的损耗速度还是比建造速度快得多。据数据统计,从太平洋战争打响一直到投降,日本总共新造了397万吨的船,可损失的船却有883万吨,是新造船的两倍还不止。

船只不够用,导致日本从占领的地方抢来的东西没法都运回自己国家。1941年的时候,日本的海上运输量还有4700万吨,但到了1942年就降到了3900万吨,1943年更少,只有2900万吨,1944年跌到1700万吨,到了1945年,更是急剧下滑到600万吨。刚开始的1941年,日本的海上运输还能对付着运回80%的钢材和大米,40%的铁矿石、煤炭和盐,以及其他的一小部分物资。可从那以后,情况就一年不如一年了。

太平洋战争刚开始那会儿,日本把南苏门答腊的巨港炼油厂整个儿端了,连同厂里的15万桶原油和40万桶精炼油一块儿给收了。1942年3月22号,头一艘日本油轮装了5150吨石油,就往日本开去了。那时候,日本油轮总共才55万吨,大半还得给海军用,跟着舰队跑,运油能力真心不够。到了1942年,日本运回去的油料有150万桶,1943年最多,运了250万桶,但到了1944年就掉到了100万桶,1945年几乎没啥了。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,日本总共运回去500万桶油料,可实际上他们用掉了1950万桶。日本想学德国,使劲儿搞人造石油,但效果真不行。1942年人造石油才产了24万桶,1943年27万桶,1944年21万桶,到了1945年就剩4万桶了,总共才76万桶,这点儿油哪够填他们燃料缺口的啊。

原材料短缺,导致日本的工业生产一直下滑。再加上日本战争经济的消耗,让那点儿本就紧缺的资源更是所剩无几。日本工业的参与度,从1942年的三成五,到1943年涨到了四成八,再到1944年已经提升到五成八。在战争那会儿,日本产的钢材,有一大半都用在了军事上。

钢材大都投到了军工制造上,这让其他行业缺钢少铁,结果其他工业品产量就跌了,这又拖慢了军工产品的生产。日本战争经济就这么走进了一个死循环。到了1944年,日本钢材产量只有250万吨,连1938年的一半都不到。那年,他们原本打算造31000架飞机,但最后只搞出了13000架。坦克也是,4号军备计划里说要1941年生产2500辆,1944年生产8000辆,可实际上1941年才造了1200辆,1944年更是只有300辆,连计划的零头都不到。二战时,日本最厉害的炸药是梯恩梯。1941年到1943年,梯恩梯炸药占了日本炸药总量的大头,有60%到63%。但重工业减产以后,它的比例就一年年往下跌,到了1944年,只剩50%,1945年更是掉到了37%。威力大的炸药只好给威力小的高氯酸铵炸药这些替代品让位了。

日本地方不大,工厂都挤在一块儿。就拿生产陆军武器来说吧,主要就靠6个大兵工厂,还有大约700家大军工厂归陆军管。这里面,关东那块地儿占了半数,近畿占了22%,东海也占了16%,这三个地方加起来,工厂数量就达到了88%。到了1944年7月6日,美军把马里亚纳群岛里的塞班岛给攻下来了,只用了差不多3个多月,航空基地就建好了。从那儿起飞的飞机,头一回侦察东京是在11月1日。

然后,11月24日、12月13日和12月19日这几天,B-29轰炸机分别对京滨、名古屋还有京阪神这几个地方的飞机制造厂,进行了高空精确打击,这对日本飞机的制造造成了很大影响。特别是轰炸名古屋那次,刚好赶上那里大地震,结果三菱航空的生产量大幅下降。到1945年2月,短短4个月里,B-29轰炸机一共轰炸了这3个区域11次,这3个地方的武器产量占全日本的16%,其中4成的炸弹都扔在了飞机制造厂。1945年6月往后,美军不光轰炸这三个大城市,连中小城市也不放过,不管有没有军工厂,都进行全面轰炸。他们一共出动了8,000架次飞机,炸了58座城市,扔下了海量的燃烧弹和炸弹。

从1944年11月开始,一直到战争结束,这九个半月里头,美军总共派出了17,500次的B-29轰炸机任务,扔下了16万吨的炸弹。美军的轰炸行动,不仅让日本死了很多人,还搞得日本国内交通乱成一锅粥。那时候,日本汽车数量少得可怜,路上运输主要靠的就是铁路。结果铁路被炸得一塌糊涂,原材料啊、工厂要用的零部件啊、半成品啊,都很难送到总厂去,武器根本没法组装起来。就算勉强送到了,日本那些工厂的生产效率也是大打折扣,因为工人们老是得忙着躲美军的空袭,根本没法专心干活。

1945年快5月结束的时候,美国潜艇悄悄溜进日本海,搞起了破坏行动,还在濑户内海和日本海沿岸的港口放了好些水雷,目的就是要把日本的海上交通给堵死,这被人们叫做“饥饿战役”。就拿铝矾土来说吧,日本做飞机啥的都需要这东西,原来都是从马来亚、荷属东印度、帛琉岛这些地方运过来的。1943年的时候,日本从东南亚弄回了925,000吨铝矾土。但运输的船老是被击沉,所以到了1944年,运回来的铝矾土就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了,也就是350,000吨。再到1945年,因为美军搞起了“饥饿战役”,日本船运回来的铝矾土更是少得可怜,只有1,900吨了。

到了1945年8月,日本那边物资跟不上了,工厂也不转了,整个战争经济体系彻底垮了。就在那个月,日本政府拼死拼活想保住的航空业,一共才造出来97架飞机。到了这地步,不管美国有没有在广岛、长崎扔原子弹,也不管苏联有没有打进中国东北跟日本开战,日本都没法再打下去了,输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。

【七、结语】

从“七七事变”开始到最终投降,日本在战争期间总共花了1,747亿日元作为军费,这差不多是他们那时候一年国民收入3,738亿日元的一半,达到了47%。他们这种几乎要把家底掏空的做法,让本来就根基不稳、特别依赖从国外进口原料的日本经济,很快就垮了下来。尽管日本军国主义者想尽办法去抢夺资源,但因为这场战争不正义,所以他们发动的侵略战争根本得不到人心。正义的事总会得到支持,不正义的事就很少有人帮忙。中国人民拼死抵抗,全世界人民也一起反对,这让日本军国主义用来打仗的人力、物资和钱财都大大减少,也让日本更快地走向了失败。

推荐阅读资料:

《太平洋战事回顾》这本书,是日本历史研究学会合力编写的,1962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。

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殷杰,他是“这才是战争”公众号的合作写手。没得到殷杰和“这才是战争”公众号的许可,谁都不能转载,不然就得负法律责任。

新疆时时彩入门课程介绍

产品展示

新闻动态

新疆时时彩入门课程

电话: 邮箱:

新疆时时彩入门课程

微信

微信